7.23讲话专家解读 辜胜阻:总书记讲话明确转方式的三大方向 7月23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在经济进入转型的关键时期,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重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要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发展,发展立足点从“速度至上”转向“质量和效益优先”的新思想,为转变发展方式指明了方向。可以说“四化同步”思想、“创新驱动”思想、“质量和效益优先”思想是讲话在转变发展方式上的三大重点和亮点。 (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从经济“失衡”走向经济“均衡”的关键。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50%。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潜在内需,也是支撑中国经济未来20年乃至30年高速增长的最大动力。如果说工业化在某种意义上主要是创造供给,那么城镇化则主要是创造需求。城镇化不仅是引发消费需求、带动投资增长、推动经济服务化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培育创业者和新型农民、实现安居乐业市民梦的重要手段。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上,以产业为支撑,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信息化的“四化”协调发展。第一,城镇化要与工业化、与制造业由大向强转变相协调,城镇化要建立在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实体经济基础上,防止“产业空心化”。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巩固城镇化的实体经济基础。第二,城镇化要与农业现代化相协调,加快城乡统筹,通过现代化释放更多劳动力,促进城乡互动协调发展。以城乡统筹为导向,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第三,城镇化要与信息化相协调,在城镇化进程中通过建设智慧城市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获取城镇化发展红利。当前中国也需要反思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五种偏向:过度依赖土地财政、人口过于集中于大城市、过多的非家庭式城乡人口迁移、过高的半城镇化和城市间恶性的GDP硬实力竞争等多种偏向,实施均衡城镇化发展模式、解决城市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问题、鼓励农民工家庭式迁移和就近转移、推进农民工与市民的平权、推动各城市政府注重民生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转型的关键时期,要使创新成为经济转型的新引擎,实现经济发展从廉价劳动力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中之重。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时强调“扎扎实实抓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经济学家认为,后发国家要经济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即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改革开放30年,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位居第二,制造业第一,出口第一,外汇储备第一。但我们取得的这种辉煌主要得益于廉价劳动力的低成本战略和投资拉动。竞争武器来源于“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低利润、低端市场”的“五低”,付出了“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四高”代价,结果是经济规模大,但大而不强;经济增长快,但快而不优;虽然快速提升了GDP,但无法创造高利润;虽然生产了大量产品,但无法创造品牌;虽然吸收了大量的就业人口,但无法大幅度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存在着六个过度依赖,即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拉动,过度依赖出口和外资的外需拉动,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的要素驱动,过度依赖房地产支撑,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以及过度依赖部分人先富的非均衡增长。城乡结构、产业结构、阶层结构、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等经济内在结构之间存在不同程度失衡。如果说过去的30年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华丽转身是第一次转型,那么如今我们正步入实现向高收入国家转变的第二次转型时期。在第一次转型过程中,我国依靠“人口红利”和“土地红利”等要素驱动成功跨越低收入国家的“贫困陷阱”,那么在第二次转型中,我们必须要努力在“做大蛋糕”和“分配蛋糕”两个领域进行调结构和促转型,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可持续的良性循环、财富增长与民生需求的均衡协调,国内市场需求扩大与国际市场竞争力提升紧密结合,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构建起“内需主导、消费支撑、均衡发展、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充分利用改革形成的制度红利和创新形成的技术红利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立足点要从“速度至上”转向“质量和效益优先”的轨道,正确处理质量、效益和速度的关系。胡锦涛总书记在重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同时,强调必须“坚决执行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决策部署,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当前,美国经济复苏缓慢,欧元区经济陷入萎缩,全球经济形势持续低迷。国内经济也持续下行,实体经济要素流失严重,中小企业生存困境加剧,政府宏观调控面临“两难”选择。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处理好“稳增长”和“促转型”之间的关系。当前,要利用经济下行的压力,推动经济转型。不能再靠无效投资和放松房地产调控的“老办法”来稳定经济增长。当前稳增长要采取新的“组合”型政策。一要靠有效投资特别是扩大民间投资,通过减税费的积极财税政策调动民间资本的投资积极性,不能盲目用“激素”的方法“催生”增长,要按经济规律让其“自然成长”;二要培植新的消费热点,探索将出口退税转为居民消费补贴,提高居民收入比重,使居民消费成为稳增长的持久动力;三要充分发挥欠发达地区的后发优势,在“东慢中快”和“东慢西快”的形势下,把中西部打造成“稳增长”的新引擎;四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寻求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五要促进出口多元化,努力实现外需稳定。 (作者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经济学家) 颜晓峰: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将是新世纪我们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次大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科学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为十八大胜利召开统一全党思想的政治纲领,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精神动员。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胡总书记“7.23”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全党思想理论建设的一件大事。 一、极不平凡的10年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取得了辉煌成就。10年成就,来之不易。2003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袭击中国,考验着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岂止非典,这10年,在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同时,我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遇到了极为复杂的局势和矛盾。国际风云与国内形势密切关联,经济发展与社会问题交织互动,深化改革与维护稳定紧密依存,自然灾害与突发事件交相出现,发展方式与资源条件相互制约,核心价值与多样思潮同生共存,等等。我们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继续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战胜了各种风险和挑战。10年发展,创造中国奇迹;10年蓄势,形成中国震撼;10年转变,写出中国故事。10年来,我国办成了大事,办妥了难事,办好了喜事。极不平凡的10年,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讲话的重要论述,都凝结着这10年的经验。 二、坚定不移的道路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奋勇前进,是讲话的主题。讲话强调:“我们必须毫不动摇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列车驶向远方的坚实轨道,是中国航船驶向成功彼岸的可靠航线。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够挺住并生机盎然?特大地震灾害的降临,中国人民为什么能够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入世10年的考验,中国制度为什么能够岿然不动?结论只能是:中国发展的深厚基础,是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代表人民利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一条不可逆转的道路。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成功的路,逆转就要失败;这条道路在世界历史的坐标中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路,逆转就是倒退;这条道路是充满光明前景的路,逆转就丧失动力。学习讲话,就要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三、长期艰巨的任务 讲话深刻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我们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这对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认真领会。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能不能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走出发展困境,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适应新的发展要求,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确立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推动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深刻社会变革,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鲜明提出并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成果属于谁的根本问题,深刻提出并回答了怎样防止和改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迫切问题,系统提出并研究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和军队建设等领域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战略部署。科学发展观正视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艰巨任务、复杂格局、严峻挑战、深层矛盾,深入发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好又快发展、实现长治久安的巨大潜力,积极探索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的有效途径,不断拓宽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发展道路,谱写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篇章。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科学发展的辉煌成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证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了新的内涵、新的风采、新的魅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要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境界、达到新高度。 四、全面发展的战略 讲话系统论述了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发展的战略部署,是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包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等。其中包含很多新思想新论断,比如,我国发展全局战略抉择的思想,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特别是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是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必须深入领会贯彻。 杨金海:迎接党的十八大的亮丽序幕 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拉开了人们期盼已久的迎接党的十八大的亮丽序幕。讲话的内容十分丰富而精彩,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际结合的高度,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对党和国家事业的未来发展图景进行规划。这既是党的十八大的基调,也向全党同志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应当认真学习领会,自觉贯彻落实。 一、应当认真总结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针对我国进入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境界,取得了丰硕成果。根据胡锦涛同志讲话的要求,我们应当在30多年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认真总结十年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更加全面地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背景、精神实质、科学内涵、实践成效、历史地位等,这对于继往开来,进一步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科学发展观这个概念及其思想是在2003年提出的,到今天已经有10个年头。作为进入21世纪我们党最重要的创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也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也在不断升华。所以,其中有很多问题需要集中全党智慧来加以研究解决。经过近10年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经受住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标志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用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历史视野、未来意识来把握和认识科学发展观的丰硕成果和丰富经验。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学习、研究、运用党的指导思想,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应当科学规划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前景 总结过去,是为了开辟未来。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要综合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关键取决于我们的思想认识,取决于我们的工作力度,取决于我们推进改革发展的步伐。我们要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奋力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要做到科学发展,最根本的是转变发展方式,使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精神、和谐社会建设目标。未来的改革发展将更加注重目的性。正如总书记所说,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具体说来,要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加富裕,精神生活更加精彩,特别是要解决好民生方面的公平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规划未来,不仅要着眼于近期,还要着眼于长远。正如总书记所说,我们必须抓紧工作,抓紧落实,在未来5年为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进而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应当立足现实扎实做好当前的各项工作 要做好总结历史、规划未来的工作,同时要立足现实,扎实做好当前工作。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高度负责、奋发有为的精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继续脚踏实地、扎扎实实抓好落实,认真贯彻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势头,为大局稳定奠定坚实基础。要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工作,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特别是要做好关心困难群众工作,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要加强宣传舆论工作,大力宣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全党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扎扎实实做好各方面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我们每一名党员、每一位公民,都应当响应中央号召,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勇于担当,建言献策,共同迎接中华民族复兴的壮丽美景! 许耀桐: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四个方面值得特别关注 一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过多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之后,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提法,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系统和深刻认识。这次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又提出了要“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重要论断。“四个特色”的提出,对于我们全面学习、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二是关于科学发展观。十六大召开后不久,我们党在2003年就提出了关于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既总结我国的发展实践和特点,又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强调了中国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不平凡的十年,?我们走过了很不平坦的道路。正因为我们党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今后,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此,胡锦涛指出,“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三是关于改革开放。自20世纪70年代末我们党实行改革开放后,最近十年则进入了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党的十七大明确阐述了“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的任务,它涵盖到了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深化预算制度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深化机构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等等数十个方面。归结起来,我们党已经确立了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目标,这分别代表着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实现“富强”,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建设实现“民主”,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实现“文明”,通过社会体制改革和社会建设实现“和谐”。我们党还提出了“深化改革”要实行“改革顶层设计”,决心加大改革力度,推进我国全面改革。改革虽已历经30多年,但绝不能放松放弃,而要进一步抓紧抓实。这次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再次突出改革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一定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四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认识不断丰富、成熟,从最初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这“三大建设”,现在已经发展成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五大建设”,再加上党的建设,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的六大建设体系。这次胡锦涛讲话的重点,内容还是围绕着六大建设体系,分别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以及党的建设,深刻阐述了当前和未来我们面临的形势、发展趋势和任务,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理念和政策措施,成为推动我们国家科学发展、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 夏春涛:讲话吹响新征程的前进号角 第一、科学总结了十年来的工作,充分肯定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讲话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我们抓住机遇,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和进步”。这个评价是实事求是的、有说服力的。讲话分析说,我们取得这样成就和进步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另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这段话揭示了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及其长远指导意义。 第二、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讲话分析说,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均前所未有,“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定位是准确的,很振奋人心。讲话指出了未来5年的主要任务,即“在未来5年为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2017年距2020年仅有3年,所以近5年是一个关键期。展望未来,我们充满憧憬和激情。 第三、作出庄严宣示,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两处提到继续“推进”:一是谈到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调“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的意义,强调一定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既强调坚持,又强调发展和创新,是两点论。这是政治宣言,表明我们党将咬定青山不放松,带领人民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讲话指出,“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四个特色”是新概括。 第四、对未来工作进行科学部署,提出了不少新思路新认识新观点 关于经济领域,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与“十二五规划”的精神是一致的。讲话强调“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四化”是个新概括,表明农业现代化提到了一个新高度。 在政治建设方面,“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这段话读来也有新意,表明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前提下,法治方面将更有力度,将会跃上新台阶。 文化建设方面,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相吻合。 社会建设方面,讲话突出强调“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保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两“多”、三“更”,这种表述是以前没有的,折射出进一步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的信念和决心。 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三个“发展”是新概括,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和方向。 党建方面,指出“来自外部的风险前所未有,党的建设方面特别是党员、干部队伍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一分析很深刻,很有警醒意义。五大建设的排序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放在了“制度建设”前面。这样更具有逻辑性,也突出了反腐倡廉的重要性。 夏春涛认为,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体现了求真务实、锐意创新、开拓奋进的精神,为党的十八大报告定下了基调,吹响新征程的前进号角,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邵维正:总结过去 指导现在 昭示未来 胡锦涛总书记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的重要讲话,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阔视野和战略思维,高屋建瓴,总揽全局,总结过去,指导现在,昭示未来,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总结实践经验,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书记的“7?23”重要讲话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而展开的,这是我们党30多年来艰辛而又具有独创性实践的理性升华和高度凝炼。我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东方大国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起初由于缺乏经验全盘学习苏联,而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遇到不少实际问题,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也曾走过不少弯路。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至今已经整整30年了。我们党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了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和十七大以来的5年,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了一系列艰难险阻,既完美实现了奥运、世博、载人航天等举世瞩目的喜事,又成功应对了金融危机、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等严峻的挑战,使基础薄弱的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回顾我们党走过的艰辛历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蕴含着丰富经验,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作了集中概括和重点阐释,深刻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最重要的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根本经验已经趋于成熟,成为当代中国最为可贵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弥足珍贵,影响深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佳途径,也是造福亿万人民的可靠保证。 二、深化改革开放,稳中求进引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当前,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总书记告诫我们:“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并有针对性地强调要“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然要求,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克服各种形式的阻力,统一步调,抓紧落实,以创新精神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现阶段推进改革开放,着力点一定要放在科学发展上。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指导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要战略方针。从我国当前的实际状况来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无论在思想观念,还是实际工作中都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以总书记重要讲话为基本遵循,“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现在的关键在于不仅口头上文字上,更重要的是把握好主题、主线,在实际操作中把深化改革开放、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稳中求进方针有机结合起来,统一于扎实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上。 三、昭示未来走向,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总结过去,着眼现在,是为了谋划未来。胡锦涛总书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奋勇前进”的重要讲话,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关注点已经延伸到今后5年、2020年和本世纪中叶,在总目标、总要求上明确提出“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我们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特色”,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不畏风险,排除干扰,化解矛盾,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义无反顾地完成既定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任务,十七大进而号召“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从现在到2020年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只有8年时间,这8年非常紧迫,必须领会和把握“全面”、“社会”这两个关键词,不是只达到某一项指标或某一方面成果,而是要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性自觉和实践自信,切实遵照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一系列要求和目标,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奠定坚实基础。前进的道路已经铺就,战斗的号召已经吹响,任务艰巨,时不我待,我们要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抓好落实,用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作者系解放军后勤学院一级教授、少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