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学院邀请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理论学刊》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宋协娜教授来我院做学术交流。在2号教学楼119学术报告厅,宋协娜教授从编辑的视角,围绕论文的选题处理、文章结构处理、论文写作规范、不同刊物的用稿风格、编辑的审稿原则与倾向、科研人员投稿过程中的一些技术性问题,为我院教师、研究生做了一场生动的“漫谈式”的关于“学术与人生”的报告。 
同时,宋协娜教授还围绕自己多项国家社科基金的选题论证经历、个人的投稿与审稿经历,为全院师生解读了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如何形成正确的问题意识、如何有效进行相关研究、如何推介自己的科研成果等具体事项。宋协娜教授认为,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追求,要将其看做是自己人生的“第二个爱人”,视其为实现个人人生价值、贡献于社会的一个有效途径,而不要将二者想象成一个“矛盾体”。在她看来,科研能否出精品,首先最为重要的是个体想不想做好,想不想做成,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统一;其次是要有足够的洞察力,要做好文献积累、分析与再创造、“脑图”设定等基础性工作,凝练出好的选题;再次是视野要开阔,不要拘泥于原有的学术背景,要适应跨学科研究的大趋势,对“学术图谱”有细致了解并选择好切入点,要有更高的站位,勇于挑战陌生领域;四是要有美感与美学意识,要尊重规则、规律和逻辑,培养灵感与悟性,从容做事、持之以恒而不要忽冷忽热;五是要有团队意识与合作意识,带头人要有宏观谋划能力与具体工作上的奉献精神,尤其是要经常做换位思考;六是要有冲劲,要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与名家、大家交流,既要谦虚,也要善于推销自我。
2014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要点中把科研文化建设作为本年度的工作重点。在10月末刚刚结束的学院科研平台发展规划论证会上,学校领导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建立健全与相关学术机构、期刊的交流机制,做好成果推介等工作。宋协娜教授的这次讲座,就是学院为落实上述工作构想所做的努力,对于学院师生更好的撰写学术论文、减少投稿过程中的盲目性及更好地进行课题选题等工作都具有启示意义。
宋协娜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党建设规律等领域,山东省首批齐鲁文化名家(2014),入选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山东社会科学人才库成员。曾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中1项成果被列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在《人民日报》、《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等报刊发表文章近百篇;多项成果被省委书记、副书记等省部级领导批示,并进入政府决策;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其中重大成果奖1项。兼任山东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秘书长、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秘书长、山东省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