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日报理论版刊发我院教师文章《我这样上思政课》
新闻来源:淄博日报(2019-4-26)
文章标题:我这样上思政课
作者: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岳松
原始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OHPx5auEdtjEiCkVM4kyw
“思政课的对象是人,重点是思,方向是政,载体是课,大学生作为成年人,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和现实需求,要把最新的理论热点融进去,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学生有了认同才会紧跟。”“只有用他们喜欢听的方式说,才会有耳朵候场。只有在他们都热爱的平台讲,才会有双手鼓掌。”
——一名思政“青椒”(高校青年教师的别称)的教学感悟
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指出,思政课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各高校必须打好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打牢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思政课教学,要“坚持增强获得感,促进思政课教学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鼓励思政教师结合教学实际、针对学生思想和认知特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自觉强化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理阐释”,努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
在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教师群体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指明了广大思政课教师努力的方向,当下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做、使用什么样的方案,才能让学生愿意听、乐于听,愿意进课堂而且能接受。
上好思政课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注的是学生观念的改变、能力的加强、素质的提升,教师的角色由过去学习的整体组织和指导者,转化为学生知识能力建构的协助者。
思政课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容易沦为“水课”,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将学生放在中心位置,单纯地从自身需求出发,扎实备课、认真准备、努力讲解,精力投入巨大,但没有和学生需要对接,由此反而容易形成越努力越没人听的局面。
“生、课、法”三位一体:解读“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的科学内涵
《基本要求》用生动的表述对思政课的教学提出了要求,但何谓“配方”先进?何谓“工艺”精湛?怎么做才能为思政课披上时尚的“包装”?唯有理清这些要求的具体落脚点,才能保证思政课的教学质量落到实处。
“配方”先进,要求教师聚焦课程。“配方”指的是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已非常明确地界定了思政课的教学理论框架,教师需要做的,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倾向,把相关内容拆解开来,做好课程建设。如果说教材提供的是砖石,教师要做的就是完成房屋的搭建,其“建筑特色”“具体形态”不需一概而论,而是可以结合教师所长、学生特质进行个性化的定制。
“工艺”精湛,要求教师关注教法。“工艺”指的是思政课的授课策略,既包括了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了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法。教师需要在科学把握教学规律、教学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掌握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等不同的技术型教学策略,还要在具体思政课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翻转课堂、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具体操作型教学路径。
“包装”时尚,要求教师贴近学生。信息时代,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加持”下,年轻学生的认知习惯、学习方式、信息接收偏好等均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每年均开展的网络热词评选就能看出。如果不能及时了解这种变化,让自己的认知接入年轻人的认知系统,思政课教师虽然在发声,但恐怕会面临没有耳朵候场的尴尬境地。
“四个对接”:切实提升学生的思政课学习获得感
有虚有实——用学习生活工作场景实例对接学生需求。在思政课的课程建设中,不断要求教学要“接地气”,不能空谈理论。但如何操作才能把理论从文件中、教材上“引下来”,是一门很考验教师“手艺”的技术活。如果说理论是用务虚的手段给学生讲道理,那么案例就是用对接学生需求的方式做实事。理论文字是刻板单一的,学生的生活工作场景是不断变化的,为了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场景中获得发展,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学生的需求也在变化。对接这些需求,把理论融进去,将理论演化成可以指导实际案例操作的方法路径,对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就会抬头,才能爱听。
有棱有角——从社会热点分析中提炼态度淬炼三观。年轻学生的三观很容易受到社会舆论特别是网络舆论的影响。人的三观往往就是在一次次细微的评判、摇摆、碰撞中慢慢建立起来的,在这些构筑三观的细节中,社会热点问题吸引力大、人群参与度高,容易形成聚焦效应,直接左右学生三观的形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媒体融合发展工作,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在思政课教学工作中,也应该坚守这样的理念。首先要敢于应用社会热点问题作为案例进行教学,其次必须坚持正能量、把握好舆论走向,最后还要使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打磨出学生三观的理想“棱角”。
有情有义——从师生关系建构角度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在传统较为严肃的师生关系之外,或可再融入一些朋友式的温情元素。课堂上,教师传道解惑,学生尊重老师,课堂外,教师乐于沟通,关注学生需求。学生在认可教师的行为处事方式、接纳其为了解自身的朋友后,学习生活产生谐振共鸣,才能让课程具备单纯的传递知识、讲解理论所无法生成的情义。
有滋有味——结合学生认知偏好调整知识呈现方式。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面对多块屏幕、多种APP,接受数据的反复“洗刷”和“冲击”,认知偏好、学习方式和过去已有非常大的不同。当下,学生对单一主题、体量较大、时间较长的内容好感度不足,也不愿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学习研究。思政课教师必须察觉到这一变化,可尝试在保证教学主题完整性的同时,让教学内容散点呈现,结合学生口味革新“烹调”方式,让课程有滋有味,力求学生听得进去,“营养”能被吸收。
(责任编辑:侯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