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泱泱齐风,探寻文化之美 ——记山东理工大学“习近平关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研究读书小组山东临淄齐文化博物馆研学之旅

发布时间:2024-05-13   |  发布人:王寿朋   |  作  者:韩亚男 许安琦

2024年5月12日,山东理工大学“习近平关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研究读书小组一行,深入齐国故都(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文化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旨在增进对齐文化的理解,找寻齐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的互联互通的恰当结合点,增强通过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齐文化博物馆拥有文物3万余件,共分四个部分展示,分别是基本陈列展厅、特色陈列展厅、专题陈列展厅和临时展厅。其中基本陈列又分为先齐文明、西周之齐、春秋齐国、战国之齐、秦汉齐风、稷下学宫、余韵传承等八个部分。此部分是以齐国故都八百年的兴衰变迁为基点,由雄浑厚重的历史陈列与特色鲜明的专题陈列组成。读书小组的成员们通过参观展览、听取电子讲解等方式,深入了解了齐国的历史变迁、文化传承以及齐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用心灵触碰千年历史,沉浸式学习、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三千年泱泱齐风,八百载海内名都。进入博物馆后,一幅青铜浮雕主题壁画“海岱齐风”率先映入眼帘,诉说着海岱之间、淄河流域灿若星辰的齐国名人、灿烂辉煌的齐文化。谈及齐文化,不得不提到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王在稷门外设立了“稷下学宫”,历时150年左右达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是为世界上最早的官办大学。稷下学宫的创建与发展,在中国教育和文化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与差不多同时出现在希腊的雅典学院堪称双壁,它们是世界上最早的集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为一体的思想学术文化中心,分别在世界的东、西方展现出人类早期文明的智慧之光。在博物馆的众多展品中,西汉齐王墓出土的银豆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上半部的银盒具有明显的古代西亚艺术风格,据说来自于伊朗南部的埃兰,经过海、陆丝绸之路来到中国,齐国工匠给银盒加了下半部的柄和圈足,使之成为银豆。除此之外,汉代蒜头壶、战国时期琉璃珠(俗称“蜻蜓眼”)、战国时期异域风格金耳环等都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见证物,另外有汉代的胡人俑等是中国早期对外交流的有力实证。这些中西合璧的艺术作品不仅是齐国雄厚经济实力和高超技艺水平的见证,更是齐国注重中外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的物证。

研学过程中,成员们被齐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所深深吸引。齐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这种文化的多元性不仅体现在物质文化上,更体现在精神文化层面,如亲商重商、尊贤尚功、开放包容的价值观念等。

齐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年传承的中正有度、崇商重工、变革开放、包容创新的文化基因,使齐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挖掘、学习齐文化“开放、包容、创新、重商、法治”的核心精髓,有助于提升自身传统文化素养,可以更好地领悟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此次研学活动让读书小组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齐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他们还认识到,文化交流是增进不同文化间理解、尊重与融合的重要途径。通过文化交流互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可以打破文化隔阂,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取长补短、共存共荣,推动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

此外,读书小组还计划组织更多类似的文化学习和交流活动,不断丰富理论知识,增进文化理解,探寻通过文化交流传播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积极力量。

(责任编辑:王寿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