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办第二十八期“稷下青马”读书会
3月27日晚上,我院于一号教学楼305室举办“稷下青马”读书会,本场读书会由23级研究生韩亚男、李博然担任主讲人,邀请导师牛凤燕教授、孙民教授担任点评教师,2023级、2024级全体研究生参加。
本次读书会的阅读书目是《什么是科学》和《历史与阶级意识》。韩亚男主要从作者介绍、主要内容、个人感悟三个方面进行分享。她指出,作者从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角度,系统阐述了科学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探讨了西方科学的兴起与发展,还对中国古代科学与西方科学的差异进行了深入分析。李博然围绕作者及著作介绍、内容分析、当代启示三个部分进行分享。她认为,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运行机制的批判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解读,突破了苏联式解读的单一“正统”地位,从方法论上启示了新时期中国学界的理论创新,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牛凤燕老师和孙民老师对本次报告的点评以文字形式展示。牛凤燕老师表示,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深刻理解科学的内涵、本质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复杂关系。在《什么是科学》一书中,吴国盛教授凭借其专业知识和深入研究,剖析国人的科学观念,阐明科学和哲学、宗教以及伦理传统的关系,揭示科学的文化基因。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梳理各种科学观念,引导我们反思自身文化传统,并思考如何把这种基于自由精神的科学理念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中,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孙民老师认为,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深刻拓展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提出“物化”概念揭示资本主义如何将社会关系扭曲为冰冷的商品逻辑,并强调“总体性”方法对批判资本统治的核心意义。尽管其革命乐观主义在后来的历史中受挫,且卢卡奇本人晚年对书中黑格尔主义倾向有所反思,但该书对技术理性、文化霸权及阶级意识异化的剖析,仍为当代审视数字资本主义、金融化生存和碎片化反抗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理论透镜。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代表人物的重要著作,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驳不仅对欧洲共产主义运动的内部矛盾问题给予了回应,更为正确思考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提供一种新的哲学路径。
此次“稷下青马”读书会的举行,有助于激发大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层思考,进而提升理论武装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