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书记郭万保一行走访慰问“非遗书房”社会实践团

发布时间:2025-07-21   |  发布人:侯振中   |  作  者: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丰厚的传统文化。为响应国家号召,探索非遗文化与时代发展的融合路径及其对民生的促进作用,7月20日,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非遗书房”社会实践团赴泰安市新泰市羊流镇双宇工艺品加工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探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秆扇的制作技艺及其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学院党委书记郭万保,道法教学部党支部书记、指导教师李红玲,综合办公室主任、指导教师张军,指导教师亓双玲,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辅导员、实践团带队老师邢翔宇一行走访慰问实践团成员,同时参与调研学习。

麦秆扇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一环,蕴含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与卓越的艺术价值。实践团抵达后,首先对麦秆扇第四代传承人张蓉蓉展开深度专访。

据张蓉蓉介绍,麦秆扇以黄河流域盛产的麦秆为原料,相较于蒲扇,具有重量轻、风力柔和、散发天然麦香等优势,且取材天然、手工制作,契合当下绿色发展理念。为提升品质,她在祖辈工艺基础上创新出“纯麦秆”扇,将原中间用纸加网的结构全部替换为麦秆,使其更结实耐用且防水。同时,为吸引年轻群体和拓展市场,团队积极寻求创新,与专业设计人员合作,在扇面上绣制各类图案,赋予传统工艺潮流元素,让麦秆扇焕发新活力。郭万保对此创新举措给予充分肯定,并就如何更好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谈及麦秆扇推广,张蓉蓉感慨万千。产品初期在电商平台销售状况不佳,但她不气馁,主动寻求同行合作,最终凭借麦秆扇的独特魅力与品质打开了市场。如今,麦秆扇畅销国内各省并远销越南等国。发展过程中,政府大力支持,解决了冬季囤货资金难题,并助力其成功申报省级非遗。麦秆扇的发展带动了周边中老年妇女就业,助力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学院领导与教师深受鼓舞,鼓励实践团深入挖掘其中的感人故事与成功经验,为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宣传积累素材。

专访结束后,张蓉蓉带领到访领导老师及实践团成员参观了加工厂展厅及制作车间。

 

通过实地调研与交流,在学院领导和教师指导下,实践团成员深受张蓉蓉对非遗技艺坚守与创新精神的感染。大家认识到,非遗传承必须与时俱进,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电商平台等融合,既能守护文化根脉,也能创造经济价值,助力乡村振兴。